为提高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,鼓励高质量高级别的教科研成果,结合学校实际情况,特对《海德官网app科研奖励规定(暂行)》(湖铁院政[2007]33号)进行修订。
一、高水平论文发表奖励
序号
|
奖励对象
|
奖励金额
(元/每篇)
|
1
|
Nature、Science、《中国科学》、《新华文摘》、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上发表的论文
|
12000
|
2
|
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》、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》等重要传媒上全文转载或发表的学术论文,被《科学引文索引(SCI)》、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SSCI)》、《艺术人文引文索引(A&HCI)》、《工程索引(EI)》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
|
8000
|
3
|
“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”和“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(CSSCI)”核心库来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(不含扩展库和增刊)
|
5000
|
4
|
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(不含增刊)
|
3000
|
二、研究成果显著纵向课题结题奖励
奖励对象
|
奖励金额(元)
|
国家级
|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
|
10000-20000
|
国家社科基金项目
|
教育部规划课题
|
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
|
省级
|
省科技厅项目
|
5000-8000
|
省社科基金项目
|
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
|
三、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奖励
序号
|
奖励对象
|
奖励金额(元)
|
1
|
通过国家级鉴定
|
15000-30000
|
2
|
通过省级鉴定
|
10000-20000
|
3
|
通过市级鉴定
|
5000-15000
|
4
|
发明专利
|
5000
|
四、获奖的科技成果奖励
获奖等级
|
获奖级别及奖励金额(元)
|
国家级
|
省部级
|
市级
|
一等奖
|
60000
|
30000
|
10000
|
二等奖
|
40000
|
20000
|
7000
|
三等奖
|
30000
|
10000
|
5000
|
五、获奖的社科成果奖励
获奖等级
|
获奖级别及奖励金额(元)
|
国家级
|
省部级
|
市级
|
一等奖
|
40000
|
20000
|
5000
|
二等奖
|
30000
|
10000
|
3000
|
三等奖
|
20000
|
5000
|
2000
|
六、获奖的教学成果奖励
获奖等级
|
获奖级别及奖励金额(元)
|
国家级
|
省级
|
市(校)级
|
特等奖
|
40000
|
15000
|
5000
|
一等奖
|
30000
|
10000
|
3000
|
二等奖
|
20000
|
8000
|
2000
|
三等奖
|
15000
|
5000
|
1000
|
七、年度科研工作计分奖励
1、计算每个人的科研总分(A):按《海德官网app教研教改和科研计分管理办法(修订)》第二部分科研计分办法进行核算。
2、计算个人应受奖励的科研分(P):P=个人总分—个人相应职称的科研基本工作量(不含教研教改分)。
学校专任教师、就业专干、辅导员、教学秘书年度科研基本工作量(不含教研教改分)如下表。
职称类别
|
标准
|
专任教师/就业专干/辅导员/教学秘书
|
正高
|
700
|
副高
|
400
|
高级技师
|
340
|
中级
|
200
|
助理级
|
100
|
员级
|
50
|
新进研究生第一年按助理级标准对待,岗位调整则按现有岗位核定。
3、计算全校应受奖励的科研总分数(S):个人应受奖励的科研分(P)之和。
4、确定全校用于科研奖励的总费用(M)。
5、求出每一科研单分所对应的奖励金额(I):I=M/S
每一科研单分所对应的奖励金额=学校用于科研奖励的总费用÷全校应受奖励的科研总分数。
6、算出个人所得金额(Q):
个人所得金额=每一科研单分所对应的奖励金额×个人应受奖励的科研分数,即Q=I×P
7、若个人科研总分(A)未达到个人相应职称的科研基本工作量标准,则不予以奖励。
八、其他
1、项目或成果需以“海德官网app”为第一署名单位,并以海德官网app教职员工为第一署名作者才能给予科研奖励。
2、对奖励金额的分配,原则上主持人不得低于40%。奖金由主持人按参与人完成的工作任务和贡献大小进行分配;也可由主持人与成员协商提出分配方案。
3、对其他类型的教科研成果奖励,本规定及此前学校文件中都没有明确列出的,经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后予以奖励。
4、同一教科研成果按最高级别进行奖励,不重复奖励。
5、本规定由科研处负责解释。原《海德官网app科研奖励规定》(湖铁院政[2007]33号)同时废止。本办法与上级相关规定不一致的,以上级文件规定为准。
。